据《濮阳早报》报道,濮阳县渠村乡曹闵城村种植的150亩西瓜个大、汁多、味美,由于受到位置和天气影响全部滞销在农田里,每天仅烂掉的西瓜就有几万斤;所幸,在早报呼吁下,我市一些单位和外地网友纷纷奉献爱心、购买西瓜,相信“瓜农困局”很快就会破解。媒体帮促销、社会献爱心,这是值得称道的善行义举,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,面对动辄就会出现的卖菜难、卖瓜难等老大难问题,治本之策还须仰赖“有关部门”,围绕种什么、怎么种、怎么卖等问题,切实为农民多操心、多服务。
7月15日的《大河报》报道说,今年卖瓜难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,原因主要有四点:一是种植面积扩大、产量过剩,二是病虫害比往年重、西瓜质量不如以前,三是成熟期错后、西瓜扎堆上市,四是种植技术不当、西瓜品质不高。可见,卖瓜难虽与糟糕的天气有关,但关键因素还是主观上的,是和人有关的。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网上有一篇《谁能解开瓜贱伤农的心结》的评论说,“如果只是当瓜农卖不出去的时候,农业专家分析得头头是道,而平时谁也不愿下乡为农民服务,如此口头革命派专家,不要他们也罢。”这话显然有点儿偏激,因为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固然需要专家帮忙,但瓜(菜)是否好卖,不仅与“怎么种”有关,更与“种什么”和“怎么卖”有关。
什么赚钱就种什么,这是农民的朴素经验,无可非议;问题是,一旦大家一窝蜂都去种,市场立马就又供大于求,产品肯定卖不上价。市场规律看似简单,却不是那么好驾驭的。所以多少年来,很多农民就一直这么尴尬着。专家说,“瓜(菜)贱伤农”“瓜(菜)贵伤民”是经济学上农产品蛛网理论的典型案例,之所以难以根治,是因为分散的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不匹配,信息不对称使农民在市场博弈中总处于弱势地位。
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确非易事,但作为基层政府部门也并非无可作为。比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,从长远来看,中国农业应该有一种适合国情的方式,农产品生产应该更多地依靠订单农业。从近年来我市小麦、水稻、棉花等种植业的发展来看,订单模式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其实,比“瓜农困局”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,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,各县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,并且种的又多是大路菜,这就难免存有造成“菜农困局”的隐忧,因此必须未雨绸缪。比如,丰富蔬菜品种,避免同一品种在同一时间扎堆上市;拓展销售渠道,通过订单、农超对接等模式,切实解决好销路问题。总之,只要真正为农民多操心、多服务,即使“瓜(菜)贱伤农”问题仍无法杜绝,起码可以让农民多点儿踏实、少点儿损失。
新闻热点